最近,四部门联合发布通知,通知作出六项部署,特别注重确保中小学生课间正常活动,每次课间休息时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进行适当的活动和放松,每天课间安排30分钟的体育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户外度过,探索远方,缓解视疲劳。

为什么要安排中小学生每次课间离开教室
最近,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通知,3月,以“有效减少近视发生,共同守护美好未来”为主题的第八届全国近视防治宣传教育月活动启动,明确中小学校应在每次课间安排学生走出教室进行适当的活动和放松。
通知要求,教育部命名的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改革实验区和试点县(市)、区)结合近视防治改革试点工作要求,在小学和中学、幼儿园部署“每班张贴标准对数视力表”、中小学生每天早、下午各做一次眼保健操、每月在课堂上进行一次视力自我评估、每季度开展近视防治科普教育活动、每学期初进行专题部署、“每年对全校学生视力状况进行跟踪比对分析”等“六个一”近视防治试点,探索总结近视防治创新举措和有效方法。
中小学每次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进行适当的活动和放松,每天课间安排30分钟的体育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户外度过,探索远方,缓解视疲劳。中小学宣传教育月开展一次视力监测,关注中小学生寒假返校后视力变化,及时向学生和家长反馈视力监测结果。
中小学课间休息有什么好处
注意力恢复:中小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或集中注意力,浓度会逐渐降低。休息可以帮助孩子恢复注意力,让他们在返回学习任务时更加专注和集中。
提高创造力:课间休息可以帮助中小学生放松大脑,远离学习压力,有助于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这有助于解决问题、思考新的观点和发现创新的解决方案是非常有价值的。
减轻压力:过度的学习压力对中小学生的大脑和身体产生负面影响。适当的休息可以帮助孩子缓解压力、放松,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更好的面对学习和生活的挑战。
提高效率:中小学生适当休息可提高学习效率。短暂的休息可以帮助孩子恢复精力和动力,减少疲劳,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