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一名保安得到法学“后学士”话题让厦门大学保安周德新再次进入公众视野。2012年,44岁的周德新来到厦门大学当保安,次年申请成人高等教育,夜班,白天上课,5年内通过了40多次考试法学学士学位,一时成为佳话。在做了法学获得学士学位后5年,周德新仍然做保安。

法学学士继续当保安的原因
6月17日,厦门大学保安周德新再次进入公众视野。2012年,44岁的周德新来到厦门大学当保安,次年申请成人高等教育,夜班,白天上课,5年内通过了40多次考试法学学士学位,一时成为佳话。
在做了法学获得学士学位后5年,周德新仍然做保安。18号,厦门大学周德新接受采访时表示,读书不是为了谋生,这是一种生活习惯,社会上很多人对保安这个职业存在偏见,他想告诉大家真相,做任何职位,站在任何位置,可以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
法学学士周德新还在做保安
周德新 1969年出生,鸡,重庆人。年轻时当过兵,可以射击;做了生意,但我从来没有赚过大钱。2012年,44岁时,他来到厦门大学做一名保安,入学第二年申请成人高等教育,依靠夜班,白天上课,5年内通过了40多次考试法学学士学位,这个励志故事被多家媒体报道,一时成为佳话。2019年,在荣获“感动厦门十大人物”称号的现场,他的获奖感言如下:“只要你知道去哪里,全世界都给你让路。”
周德新总是知道“他要去哪里”,虽然他身上有太多的矛盾:在即将退休的年龄坚持考试,拿到文凭后,你还是做同样的事情,对许多人来说,这是无法理解的。“读书只是为了谋生吗?“他向记者询问,“但不读书,别人从你前面经过,我不会抬头看你。”
许久,周德新确实在做一份他说不会被“高看”的工作,而且在外人看来,这份工作和他选择的工作不一样法学形成某种对比。说起这个选择,他提到了一部叫《流浪者》的电影,我小时候看过,里面的情节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法官的孩子一定是好人,小偷的孩子永远是小偷,在一个无知的社会,这就是所谓的公平审判。“他说,他不想成为一个无知的人,至少在面临不公平待遇时,能够“轻松反驳”。
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律是“规则”,限制人们可以做的事情,不该做什么,属于上层建筑范畴;而“保安”这个职业是非常具体的,指向现实,日常经常接触到一些权利义务问题。周德新是另一个不愿意过那种被框框生活的人。经过几次磨合,似乎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做事体系和规则,清晰且不言自明,支持他在这个感性与理性交融的社会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