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是双一流大学,这也是全国首批招生,所以我们认为北京林业大学是一所大学。(笔记:2019年以来,北京一批本科生、两个批次合并为本科批次)
“几本书”是一个相对于当时中国高等教育水平而言的概念。教育部门未将北京林业大学列为一二,文凭上只有本科和专科学历,这只是民间说法,几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简介
北京林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大学、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试点大学之一,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大学。
历史悠久。学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2年的帝国大学堂农林系。195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北京农业大学林业系与河北农业大学林业系合并,北京林学院成立。1956年,北京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清华大学建筑系部分并入学校。1960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高等学校,1981年成为第一批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硕士学位授予权院校。1985年更名为北京林业大学。1996年被国家列为第一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0年,由原国家林业局划归教育部直接管理。同年,获教育部批准举办研究生院试点。2001年获得教育部、国家林业局联合支持。2004年,研究生院正式成立。2005年获得本科自选资格。2008年,成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工程试点高校。2011年,与其他10所行业高校共同参与成立北京高新大学联盟。2012年,牵头成立我国首个林业协同创新中心——“森林资源高效培育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2016年,学校“林木分子设计与育种高新技术创新中心”入选北京市第二批高新技术创新中心。2017年,首批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大学行列,林学、风景园林两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2019年,生态修复工程、城乡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学入选北京高校先进学科名单。2021年,雄安校区顺利获批,成为首批落户雄安的高校。2022年,列入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大学名单,林业、风景园林学两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办学特色鲜明。生物学学校、基于生态,薛依琳、景观设计、林业工程、草学和农林业经济管理为特色,正在耕种、原因、工作、管子、通过、艺术、法律、哲学、教、文科与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许久,学校为国家培养了20万多名高级专门人才和一批留学生,包括以16位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科技专家和管理人才,他们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林业草原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主体性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授权自行审查教授资格的大学,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独立设置博士学位的一级学科、拥有二级学科和跨学科硕士的大学。在第四轮国家级学科评估中,林学、风景园林两个一级学科排名A+。拥有一级国家重点学科1个(其中二级国家重点学科7个)、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6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一级)、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培育学科3个、北京高校高新技术学科2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一级)3个(含重点培育学科)、4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二级)、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
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现有17个学院,65个本科专业和方向,2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7个博士后流动站。26458 名学生,其中,本科生13,719人,7513名研究生,各类继续教育学生5226人。实行导师制度、主要和次要,拥有国家科普基地、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梁曦实验班、创新实验班、中外合作办学等多种拔尖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拥有国家一级专业施工场地18个,8个省部级一级专业施工点,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2个。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1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7名、优秀奖1名),国家教材建设优秀教材3种,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名,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1项,12门国家一流课程,12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5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德国红点奖、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与创业”挑战赛、全国农林业研究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全国性竞赛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3%以上。
师资力量雄厚。学校成立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46名中科院院士及相关学科院士受邀担任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为学校改革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共有教职工2098人,其中专任教师1386人,其中教授355人、600名副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34人获国家百千万人才计划,国家“973”首席科学家1人,“863”首席专家1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四大人才”之一,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环境保护部“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5人,9名“中国青年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名“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之一,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2名,北京市高新技术人才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名,北京大学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入选者50名,27人入选北京市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0人,106名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3个团队。老师们荣获多项奖项,其中两项荣获国家创新奖,1人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1人荣获国际环境贡献奖,1人荣获吕克·霍夫曼湿地科学与保护奖,3人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人获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人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3人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人荣获全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称号,1人荣获北京市人民教师奖,30人荣获北京高校教学名师奖,5人荣获北京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奖,4人荣获全国林业草原教学名师称号。
科研成果丰硕。学校目前所在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共有84个工程中心和现场平台。在,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野外观测科研站、1个国家能源非粮生物质原料研发中心、1个林业生物质能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两个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4个国家水土保持监测站、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两个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8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林业草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质量检测中心、8个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1个北京实验室、北京1个高新技术创新中心、8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长期科研基地3个,林草国家创新联盟24,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两个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建校以来,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58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395项。“十二五”以来,学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0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4项),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00余项,荣获全国社会力量奖一等奖20余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重大科技计划课题,获得科研经费总额25.59亿元。
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对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在全国率先成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院;为“三北”工程、“天宝”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做出重大贡献;风景园林学科已完成全国各地实用设计项目,在,花港观鱼项目开创中国现代公园设计典范,西湖、珠三角绿道等项目引领全国景观规划设计;全力支持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景观规划和生态建设;深入参与第二轮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为“山、河、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与当地政府、企事业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80余项,全力助力当地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深入福建、江西、贵州、海南建设四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青海国家公园示范省及西藏“美丽珠穆朗玛峰”建设技术服务,支持中原绿色崛起,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碑林智慧。全面助力内蒙古克右前旗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对接,连续两年在中央单位定点扶贫考核中获得“良好”等级,实现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
绿色文化不断传承创新。获批全国高校唯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插花;全国林业领域最重要的文化工程《中华经典·林业经典》编撰;全国率先发布《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绿皮书);深度参与《中国林业百科全书》编写;师生原创话剧《梁溪》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绿色游行、生态文明博士讲师团等绿色活动品牌享誉全国,为弘扬绿色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校主办的两本英文学术期刊《Forest Ecosystem(英文)》和《Ornithological Research(英文)》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建设项目,成为展示学校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平台。
广泛推进国际合作和开放教育。与海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90多所高水平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科教合作;积极推动国际学术交流,牵头建立亚太地区林业教育协调机制,引进十几位世界顶尖学术大师来校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连续17年接受商务部援外培训,累计培训发展中国家林业官员近600名;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组织等国际组织签署战略协议;与法国农业科学院联合成立“中法欧亚森林入侵生物学联合实验室”;每年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研讨会、训练课程;承担科技部各类外国专家项目,引进大量海外专家学者开展线上线下交流;派出大批教职员工出国进行学术和科研合作,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40余项。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联合木材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法国等多国大学开展多个联合培养项目。被教育部批准为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基地,通过各类留学项目选拔优秀学生出国留学,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已加入“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全球挑战大学联盟”、“中国-中东欧大学联盟”,服务国家外交战略,加快实现国际化发展,开展全方位国际合作,搭建高水平平台。积极开展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与港澳台多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开发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内容丰富的学术文化交流活动。学校为中国政府奖学金、商务部援外学位项目奖学金、北京市政府奖学金、北京市“一带一路”专项奖学金、亚太林业组织奖学金暨北京“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学院,目前,学校已设立独立的国际学院,成立第一个以“留学生”为主体的林学院非洲校友会。配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落实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间合作协议,2021年,共有来自75个国家的334名国际学生在该校学习,其中学历生比例占97%以上。
学校总占地面积13176亩,在,校本部占地696亩,实验林场面积12480亩。图书馆建筑面积23400平方米,收藏 196.920,000册,电子文献48900GB,69种数据库。打造“10G骨干网”、千兆到桌面”数字校园网。
现在,学校办学宗旨是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根据学校第十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提出的新时代“三步走”战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构建“一校两区”新发展格局,努力建设扎根中华大地的世界一流林业大学。
上述编辑整理了多少本北京林业大学的书籍?对于考生和家长,希望对考生填写申请表有所帮助。如果您对大学和专业有任何不满意,可以下载“蝴蝶志愿者??App”,里面有各个大学的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