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是双一流大学,基本上是全国第一批招生,所以我们通常认为上海交通大学是一所大学。(笔记:2016年起,上海一批本科生、两个批次合并为本科批次)
“几本书”是一个相对于当时中国高等教育水平而言的概念。教育部门没有区分上海交大是一二,文凭上只有本科和大专学历,这只是民间说法,几所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与上海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20多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学建设成为“综合性大学”、创新的、国际化”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
十九世纪末,抗日战争中惨败,国家危机。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秉持“自强不息,厚积薄发”的信念,“储备人才先立学习”的信念,南洋公学是交通大学的前身,1896年在上海创办。建校之初,学校设立“实践学习,商业用途,以培养“一流人才”为教育目标,勤奋进取,坚持不懈,20、1930年代已成为中国著名高等学府,被誉为“东方MIT”。抗战时期,广大师生历尽艰辛,转让优惠,搬迁至重庆,坚持办学,许多学生投票参军,血腥战场。解放前夕,广大师生积极参加民主革命,学校被誉为“民主堡垒”。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构建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学校调整了相当多的优势专业、教师设备,支持国内兄弟院校发展。五十年代中期,学校也响应国家建设大西北的号召,经历西迁与分离,分为交大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1959年3月,两部分同时被列为国家重点大学,7月经国务院批准独立设立,上海交通大学部分采用“上海交通大学”校名。六七十年代,学校先后隶属于国防科工委、第六机械工业部,积极参与国防人才培养和国防科学研究,为“两弹一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大胆推进改革:牵头组建教授代表团访问美国,牵头实施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率先接受海外友人的巨额捐款等,大力推进学校教学科研改革。1984年,邓小平同志亲切接见学校领导和师生代表,充分肯定学校的改革。在国家和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学校走“上层”、以“创一流”为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先后恢复和建立科学系、管理、生命科学、法律和人文学科。1999年,并入上海农学院;2005年,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迄今为止,学校已完成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布局。最近几年,通过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和“双一流工程”建设,学校高层次人才日益聚集,科研实力快速提升,实现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同时,学校通过与美国密歇根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办学,国际化战略实施取得重要突破。1985年,闵行校区开工建设,30多年后,配套设施已基本建成、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大学校园,并完成办学重心向闵行校区的转移;学校现拥有徐汇、闵行、黄埔、长宁、浦东、崇明及其他校区,总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学校各项办学指标大幅上升,实现跨越式发展,整体实力显着增强,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交通大学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一百多年,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40万余名各类优秀人才,包括一群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实业家、工程技术专家和医学专家,江泽民、陆定一、丁关根、王道涵、钱学森、吴文俊、徐光宪、黄旭华、顾松芬、张光斗、黄炎培、邵力子、李叔同、蔡锷、邹涛芬、严俊奇、陈敏章、王振义、陈竺等。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交通大学校友200余人;全国23名“两弹一星”英雄之一,共有6位交通大学校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之一,交通大学有5人。交通大学创造了中国近代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中国最早的内燃机、最早的马达、最早的中文打字机等;新中国第一艘万吨级船舶、第一艘核潜艇、第一艘气垫船、第一艘水翼艇、自主设计的第一代战斗机、第一个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例心脏二尖瓣分离、首例原位肝移植成功、首例成功抢救大面积烧伤患者的手术、第一所大学翻译出版机构、本地文档数量最多等,都凝聚着交大师生、校友的心血和智慧。改革开放以来,一群年轻校友走遍世界各地、涌现于各行各业。
学校共有34个学院/系,12家附属医院,3个直属科研平台,直属单位22家,直属企业5家。全日制本科生17,606人(国内),全日制研究生26,944人,2096名学位学生;专任教师3700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4人,14名国家重大科研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88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5人,国家基金委19个创新研究群体,20个教育部创新团队,被科技部评选为首批“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学校现有75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律、文学、科学、工程、农艺学、药品、管理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进入新世纪以来,共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1项(其中第一完成单位39项);拥有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7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教学名师9人,上海36位名师;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6个,上海15个教学团队;国家级视频公开课程13门,19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7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公开课,上海183门精品课程;拥有7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上海高校53门全英语示范课程。
学校有18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8个学科入选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2个,覆盖经济学、法律、文学、科学、工程、农艺学、药品、管理、艺术、教育学等10个学科门类;5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12个学科门类;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点32分;38个博士后流动站;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项,1个国际创新基地,1个尖端科学中心,1大综合研究平台,3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新农村发展研究所,1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1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个,4个国家卫健委重点实验室,44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5个上海前沿科学研究协同创新研究基地,8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创新平台,4个国家医疗中心,3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国家能源研发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8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 自然资源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1个省部级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 上海功能平台,26个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上海工程研究中心,上海18个专业技术服务平台,1 上海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 上海科技创新中心,3个上海协同创新中心,8个上海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6个国际合作科技基地。1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1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1 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培育),2个教育部国家和地区研究中心(备案),1个教育部高等学校软科学研究基地。上海市重点智库1个,3个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上海5所大学智库,3个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专家工作室),1 上海市社会调查中心,2个上海软科学基地等。与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工程院、文化和旅游部、民政部、市场监管总局等联合建立多个高水平智库研究平台。
科研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提升。20多年,荣获99项国家科学技术奖,593项上海市奖。2019年,谭家华教授团队、“二十年磨一剑”六单位联合研发的“大型海上绞吸式疏浚装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实现历史性突破;7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总数位居全国第二;19项成果荣获教育部“三等奖”,总数位居全国第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数连续13年位居全国第一。2020年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8项,其中一项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奖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二;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7项,全国大学中排名第三;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1名,上海排名第一;2021年优秀论文数量达7,104篇,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2022自然、科学、Cell等顶级期刊论文发表实现重大跨越,发表 43 篇 NSC 论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20名,又创历史新高;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等智库,影响力不断增长;总部位于上海,辐射全国,李德道研究所、张江科技园建设稳步推进,助力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上海交通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学校传统,努力打造强大的发展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国内外关注。这所百年名校,人才辈出,乘风破浪,传承文明、以求真为使命,振兴中华、造福人类,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迈进!
上述编辑共整理了多少本上海交通大学的书籍?对于考生和家长,希望对考生填写申请表有所帮助。如果您对大学和专业有任何不满意,可以下载“蝴蝶志愿者??App”,里面有各个大学的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