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讲的是南郭处士不会吹竽而混在300人的队伍里充数,骗得了齐宣王,骗不过齐湣王,弄虚作假的人最终难以经得起时间考验,难免露出马脚,只有会真本领才能避免被揭穿伪装时的尴尬与风险。接下来一起看滥竽充数的启示有哪些吧。

滥竽充数告诉我们哪些道理
滥竽充数教会我们最重要的道理就是不应该去骗人,弄虚作假迟早会暴露,它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要想在所属领域内里面站稳脚跟,还得学会真本事,靠自身实力说话才行。从齐宣王的角度看,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容易被蒙蔽的掌权者。
在当下,滥竽充数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各类造假的学术论文、学生集体背课文、合唱以及工作中团队合作的任务等。滥竽充数只能帮得了我们一时,甚至是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它往大了说有时是一种欺骗行为,所以不要轻易触碰这个底线。但是也有人用滥竽充数表示自谦,说自己水平不够,是谦虚的说法。
滥竽充数的启示
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乐队中装模作样地凑数,竟然可以得到赏赐,一旦要自己凭真实本领单独演奏时,南郭先生就只好逃之夭夭了。南郭先生也成了滥竽充数者的代名词。
千百年来,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南郭处士的行为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强调个人应该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
南郭先生也有很多的优点:能够毛遂自荐,主动请缨;能够在高手如林的皇家吹竽乐队中混迹,而不被识破;能够一眼看透齐宣王的喜好,冒欺君之罪,以假作真,非一般人可以想象;而后主动下台走人,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南郭先生之所以能留在乐队中正是因为齐宣王的识人不清。这与他的虚荣、好讲排场分不开。三百人的乐团,在现代也是很少的,著名乐团更是少有满足300人,即使在现代人很多。无怪乎南郭先生敢“欺君”。
齐湣王也同齐宣王一样,但一个一个听,势必花更多的时间在享乐,而忽视朝廷的公务。常此以往,国将不国,好一个滥竽治国。
三百吹竽的人 与南郭先生长期共事,必知道其不会吹竽,但从不向王汇报。典型的官官相护,明哲保身,对周围的不正之风听之任之,助长其发展。
他们对先王必是感激不尽,宣王从不管他们的能力好坏,能吹就行,不会吹也可以,宣王要的排场和热闹。对齐湣王必没好感,人人过堂,竞争压力,朝不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