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网,一起奋斗一起拼搏。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地理

>

正文

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考点内容整理

文/崔玉杰2024/2/11 12:11:04

中学地理教育教学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实践是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理论在区域的实际应用,具体相关知识点整理如下,我们一起来看看!

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考点内容整理

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1.沙漠和荒漠化:沙漠指的是干燥的气候,降水量很少的地区或自然景观,它包括沙漠、沙地、戈壁等。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现象,是一个改变的过程,结果可能是沙漠景观。

2.我国土地沙化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石漠化主要分布在南方,盐碱化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和华北平原,冻融荒漠化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

3.荒漠化往往伴随着贫困。土地荒漠化严重地区大多是我国贫困人口集中地区。

(1)荒漠化是人类过度经济活动与潜在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共同行动的产物。

(二)荒漠化发生发展过程,气候因素的变化,尤其是降水量的变化,常常影响荒漠化的进程。

(3)人类活动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4.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当地能源缺乏,农村地区薪柴稀缺,严重的森林砍伐。该地区人口密集、发达经济体、更多城市,而且这里的土很薄,一旦发生水土流失,治理起来很困难,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远远大于黄土高原地区。

5.同学们要注意:

(1)黄土高原调查通常以经纬度图为切入点,学生应注意典型地理物体的经纬度位置,如秦岭(34°N)、大同 (40°N);掌握东经110°所经过的主要地理事物。

(2)黄土高原部分地理物体具有典型的地理边界特征,像长城一样、太行山、秦岭、祁连山等,学生应了解其地理意义。

6.资源开发优势,一般可从资源中获取、市场、交通运输三方面分析。资源数量和质量都有优势,市场需求大,交通便利的地区,资源开发条件较好。

7.煤炭运输能力不足、水资源短缺是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8.山西煤炭资源丰富,煤基重化工生产过程中会造成“三废”污染,给山西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9.水资源是否丰富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河流的水量,第二个是河水里的水滴。通常,水量越大,差距越大,水资源越丰富;相反,水资源越贫乏。

10.流域开发建设与综合治理的解析思路:一、充分利用案例提供的各种数据、图表(温度变化曲线、降水直方图、地形剖面等),对流域内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找出流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流域发展的不利因素。然后根据有利因素制定流域发展方向,探索基于约束的综合管理策略。

11.影响河流通航价值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河流径流大小和季节变化、河流流速、河流通航里程;影响内河航运价值的经济因素主要包括流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城市数量。

12.流域综合治理总体措施

上游:治理原则是治洪,办法是建一个水库、造林;

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办法是建一个水库,建设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蜀水,解决办法是加固路堤,疏浚河流,河道开挖。

13.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可简单概括为:依山傍水,普通妊娠;气候寒冷潮湿,茂密的森林。

14.不要犯错误的想法,只有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的地区才被认为是潮湿地区。东北北部和东部地区,虽然年降雨量不足800毫米,但由于该地纬度较高、蒸发量小,所以表面还是比较湿润的,这也是一个潮湿的地区。

15.主要由季节性融雪水补给的河流,洪水季节发生在春季,不是在夏天,这是因为虽然夏季气温较高,融雪能力很强,但此时地表并没有积雪。

16.分析沼泽形成的原因,可从水源获得、去那里有两个主要方面。沼泽地层,一般来说,这是由于水源丰富,比如降雨充沛,容易发生水灾等。另外,由于水不易排走。

17 号.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增加,这是东北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

18.东北粮食生产的突出特点是: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和区域专业化生产。

19.对某一地区农业发展状况的分析一般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1)从地形来看、气候、土壤和其他自然条件,分析该地区适合发展的农业类型和适合种植的农作物。

(二)综合考虑地区社会经济状况,比如技术、运输、市场及其他方面,选择上一步确定的部分单位产值较高、对当地生态环境基本无害的农业类型和农作物。

(三)注重区域内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小面积农业布局合理。

(四)关注重要农业区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问题和发展障碍。

20.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工业化、城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动城镇化,城镇化反过来促进工业化。

21.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原因可简单概括为:地理(当地优越的区位条件和自然环境)孕育机遇,历史(侨乡)、恰逢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机遇,政策(改革开放)创造机遇。

22.虽然珠三角地区工业化第二阶段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但与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有显着不同,其重工业和制造业不发达,制约了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未来钢铁要加强、石化、汽车等基础产业发展。

23.工业化与三大产业的关系

科技推动工业化,工业化还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化处于不同阶段,三大产业占比不同。早期工业化,三大产业比重从大到小排列为第一、第二、第三;工业化进程中,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比重逐步提高,三大产业比重从大到小依次为2、1、3;工业化后,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第二产业比重相对下降,三大产业比重由大到小按三二一的顺序排列。

24.天然气并不是无污染的能源!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仅为煤炭的40%左右,相对于煤炭、对于石油等能源,使用安全、热值高、清洁度等优点;但天然气并非没有污染,只是污染少一些。

25.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的途径: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省资源;寻找资源替代品、实施跨区域资源配置等。

复习区域地理有哪些思路

1、自然特征:地点、地形、气候、水文学、植被、土壤等

⑴区位特征:包括绝对位置——纬度和经度位置,相对位置(海上和陆地位置、山脉、河流的位置等)例如美国大陆位于西经75到东经123之间,位于北纬30度至49度之间,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南临墨西哥湾和墨西哥高原,北与加拿大接壤

⑵地形特征:包括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分散式、波动的大小和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等

例如,美国的特点是:地势东西高,中低;东边是古老的低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青年、高大的科迪勒拉山脉(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等),山峦之间有一片宽阔的盆地,中部是一片广阔平坦的平原。

⑶气候特征:包括气候类型、降水、气温等气候要素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

例如,美国的气候特点是: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广泛分布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形对气候有重大影响、易受寒潮影响、飓风威胁等

⑷河流特征:主要从河流水系的特点来看、分析水文特征及水资源开发利用。

①水系统特点:主要指河流的流量、流动的方向、水系统所有权(如太平洋水系统等)、河道特征(河谷宽窄、河床深度、河流蜿蜒)、河网密度(有多少支流、河流与湖泊的关系)、流域、水系统布置形式等。

②水文特征:主要是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旱季、切断水流、干涸)、含砂量、结冰条件(有或没有结冰期)、冻结期的长短)等。

③水资源开发利用:河流中上游地势起伏、河流流量大、差距大、水流强劲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河流下游地势平坦、温柔的流动、河水很宽、交通稳定地区,主要发展内河航运。

2、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包括人口、居民、城市、运输、行业、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

⑴居民:主要来自种族、人口及分布、种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分析。⑵农业:农业结构、地域类型、地理条件、农业生产特征分析等

3、行业:主要来自工业部门、产业分布特征、原材料产地等选址条件及评价、工厂与市场的关系,技术、交通条件、布局要求等方面分析)。

⑷城市:主要从城镇化水平来看、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⑸交通:主要来自交通运输线路及交通枢纽(重要港口等)、交通运输净密度、影响交通运输主要区位因素及布局其他方面分析。⑹ 环境问题主要分为两类:

①环境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等);

②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学,水,矿物)破坏和浪费以及环境退化(荒漠化,水土流失,破坏生态平衡)两大方面。当前主要环境问题应结合自身现状、原因、分析危害及解决方案。

© 百分网 17180.cn | 吉ICP备2022003481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