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师范学院基本是全国第二批招生,所以我们通常认为阿坝师范学院是第二所大学。(自2015年起,四川高考本科第二批与第三批合并为第二批本科)
“几本书”是一个相对于当时中国高等教育水平而言的概念。教育部门没有对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一级还是二级进行分类,文凭上只有本科和专科学历,这只是民间说法,几所大学。

阿坝师范学院简介
阿坝师范学院前身为阿坝师范学院,是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专科院校,1993年更名为阿坝师范学院。学校原址位于汶川县,2008年5.12地震后,学校搬迁至成都郫县古城、联合城、成都师范学院彭州原老校区异地办学。2011年,学校搬迁至汶川水磨镇新校区,2015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省属公办普通本科大学,更名为阿坝师范学院。
学校坐落在民族文化灿烂的闽江之滨,寿溪河畔,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汶川县水磨古镇,距成都市中心60多公里,距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20多公里,毗邻三江生态旅游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校园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是四川省花园式校园,是莘莘学子读书学习的理想场所。
学校被党中央取缔、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光荣称号,是四川省民族团结先进集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四川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四川应用转化高校联盟单位、教育部中央教育学院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单位艺术教育实验基地、全国首批高校转型与课程改革联盟单位(首批72家)、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亿元工程)第一批试点学校。
四十多年来,学校扎根阿坝,始终牢记办学使命,为阿坝藏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智慧永恒”校训,始终坚持“重内涵、品质过硬、创建特征、“铸造精品”的办学理念,坚持“全国+师范”,弘扬“生生不息”,永不停止奋斗的阿是精神,强化“感恩”、锐意进取、务实、创新“校风”,“爱与奉献、当老师、“博学、善教”的教学风格,“良好的学习和良好的思考、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求真务实”的学风,打造阿坝少数民族地区师资培训摇篮,培育了一大批“融入、系紧、心怀感激、阿坝族地区“能贡献”优秀教育教师等优秀人才的“永久品牌”,为了阿坝藏族地区及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优秀校友代表有四川省副省长姚斯丹、肖有才 甘孜州州长;中学教师刘玉文、丁婷英;著名歌手容中尔甲、郑少兵;古文字学家、西南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张先成教授等。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024亩,建筑面积约23.64万平方米。现在打开一个文档、原因、工作、管子、法律、艺术、教育、历史学8个学科门类24个本科专业,7个专科专业。目前有 10,726 名学生,学校现有专任教师492人,209名外部教师,硕士以上学历教师390人。设有14个二级学院、2个研究所、非实体科研机构13个、艺术团1个。拥有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科研团队4个,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级突出贡献专家1名,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省级教学名师1人。
学校以“生态、文化、国家”重点,整合现有学校资源,抓好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围绕“生态”组织的生物、化学、聪明的、自动化、经济、管理、旅游等专业集群;围绕“文化”构建音乐、舞蹈、艺术、体育、文学、传媒等专业集群;围绕“民族”,四川省羌族研究会、学校民族文化研究所、科学院、VR实验室、藏纸研究中心,四川省高水平科研团队(藏羌彝族走廊民族文化创意研究团队)、藏汉双语研究中心等强强联合,成为民族学学科平台。根据“突出优势、重点建设、全面推进的原则,启动校级双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初步形成师范教育骨干、艺术和体育学科为强项、藏汉双语学科群特色、以非师范教育学科为增长点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学校图书馆藏书纸质图书114册.30,000册。内置功能齐全、完善的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超过2,550台教学电脑,多媒体教室语言室7000余个座位,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其中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68 个实验室,83间培训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224.31万余元。
学校始终坚持以德育人为办学根本任务;始终坚持本科教育在学校事业中的核心地位;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理论联系实际的格局初步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立“7+1”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专业体系,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课程体系,多次受邀在全国会议上交流展示改革经验。根据麦克斯的一项调查,升级以来,学生对教学工作满意度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教学满意度保持在91%以上。
学校坚持开学,先后与泰国正大管理学院合作、泰国碧武里皇家大学、芝加哥东西方大学、北密歇根大学、詹姆斯·麦迪逊大学、伊利诺伊理工学院、韩国崇实大学等国外高校及合作机构签署国际交流合作办学协议,苏丹皇家大学、歌乐大学、博仁等三所大学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生等项目合作。学校现有“3+1”本科专业、暑期游学项目、国际学生交换项目和其他学生出国留学项目。2019年,在东西方合作政策的指导下,建立“汶川+义乌+义乌工商职业学院+阿坝师范学院”合作模式,根据“一年级、两年制专业、“三年制学院”的理念是培养阿坝地区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加强特色项目科学研究。汶川县居民健康指标体系构建、《青藏高原环境与山水文化(汶川卷)》编辑、健康养生旅游项目策划、基础教育联盟建设、深入研究藏羌医学研究,组建四川省高水平社会科学研究团队,省级科研创新团队3个、校级科研团队16个,过去五年,学校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语委汉语资源保护工程专项任务项目6项,主持教育部社科规划、四川省社科规划、四川省及其他省份应用基础研究、厅级项目220余个,主持校级科研项目近500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0余篇,核心期刊500余种,EI发表论文100余篇、氯化钠、包括 ISTP (CPCI);出版教材、140多部专着,近150项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近50项成果获国家相关部委奖励、省级、霍尔州奖,特别荣获四川省第十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我省民族地区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学校秉承“传承、创新、特征、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注重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搭建校园文化建设平台,努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舞蹈表演专业获教育部授牌、文化部、被国家民委批准为国家文化传承创新示范专业,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荣获四川省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学校在服务地方和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过去三年,学校及阿坝州人民政府、国家科学技术局、中国卧龙特别行政区管理局、汶川县、黑水县、温州大学等建立校地校企校际合作关系。在,与阿坝州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教师教育试验区;与汶川县人民政府共同成立汶川县南区教育联盟。先后成立阿坝州科技孵化园、大熊猫学院、乡村学院,藏纸研究中心、高原无人机研究中心、民族学院。学校积极弘扬藏羌文化,以藏羌歌舞文化为主题的民族舞蹈、民谣,在国际上、国家的、在省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学校主持的国家民委“十一五”规划、“十一五”全国少数民族重点古籍出版项目《羌族石壁经典》,荣获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阿坝旧志》获得社会高度认可;学校老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被国家社科基金报备,给习近平总书记和全体政治局委员的专题报告。学校老师创作的藏族香巴版画,凸显浓厚的民族性格、地域性和现代性,18件作品一次性被国立美术馆收藏;师生创作的大型羌族诗画乐舞《云朵·撒让姐姐》荣获首届四川“文华奖”剧目类“剧目奖”和“观众喜爱剧目奖”,羌族舞蹈《鸽子花》在人民大会堂演出。
面对未来,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更加团结,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到“二评、两个转变”为主导,牢记发展使命,团结带领全校师生,继续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大力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上述小编整理的阿坝师范学院有多少本书?对于考生和家长,希望对考生填写申请表有所帮助。如果您对大学和专业有任何不满意,可以下载“蝴蝶志愿者??App”,里面有各个大学的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