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正在河北分批招收本科生,因此,我们通常认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是一所本科大学。(笔记:2020年起,河北省一批本科生、两个批次合并为本科批次)
“几本书”是一个相对于当时中国高等教育水平而言的概念。教育部门没有对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是一级还是二级进行分类,文凭上只有本科和大专学历,这只是民间说法,几所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的一些简单介绍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一所以中医药为主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直属管理,由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北京市共建。顾晓红 现任学校党委书记,徐安龙校长。
北京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6年,前身为北京中医学院,是国务院批准成立最早的中医药高等院校。1960年,被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1996年,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0年,与北京针灸骨伤研究所合并,新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2011年,入选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大学;2017年,中药、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2018年,成为教育部新建中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学校现有3个校区,良乡校区、和平街校区、望京校区。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秉承“勤奋”的办学宗旨、校训“崇德济生”,倡导“人要学习、“传承与创新”理念,坚持“以德育人”的原则、“文化人”宗旨,发扬“追求卓越、“止于最好”的精神,突出特色、强化优势,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的教育基地、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示范基地、中医药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研究基地、重大疾病、疑难杂症防治医疗基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基地、向世界推广中医药的国际交流基地,为人类健康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融合教育、研究、医疗的、融合中医药文化的知名中医药高等院校。
学校现有教职工5233人,专任教师1478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61%.84%,硕士及以上学历占84人.64%,博士生导师346人。学校拥有“中医硕士”6名,“全国名中医”3人,33《京城国医名家》,“973”工程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3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齐黄学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项目负责人7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人,“万人计划”名师1人,“千人计划”青年项目获得者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3人,“长江学者”青年学者1名,国务院第七届纪律检查组成员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中医院校教学名师4人,134名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形成了一支由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国内有影响的中青年教授组成的师资队伍。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从中华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肥沃土壤中汲取营养,将“文化人”理念贯穿于育人工作始终,培养德、智、体、艺、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602人,其中研究生4504人,7536名本科生,562名外国学生。继续教育学生1864人,17,859 名远程教育学生。
学校致力于构建以高层次教育为重点、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有中医、药店、中药、药店、针灸按摩、康复治疗、公共服务管理(健康职业)、药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护理、英语(医学、中医药国际传播)、法学(医疗卫生)12个本科招生专业。
学校是全国中医药院校首批设立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之一,中医、药店、3个中西医结合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4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覆盖1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个一级学科、2个北京市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8个北京市重点学科。
学校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校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参与及完成)、二等奖2名,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8项、二等奖10名。
学校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基地50个。其中,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两个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4个,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实验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1个台湾中医药研究基地,6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 北京市教委工程研究中心,北京6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 北京市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学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承担科技部“973计划”、支持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770余项。中医体质鉴定研究成果作为唯一中医成果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标准》,《中风中医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成为中医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
中医学院、中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针灸推拿学院、管理学院、护理学院、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家学院、国际学院、台港澳中医科、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学院、体育系及其他教学单位。现有北京中医药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国立中医体质与疾病预防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脑疾病研究所等校级研究机构。
学校现有第一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3家直属医院及国医堂中医门诊部。最近几年,学校遵循“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原则,探索合作共建新模式,打造区域标志性优质中医药服务平台,成立第四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医院)、第五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第六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第七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第八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厦门医院)。又一所中日友好医院、广安门医院、西苑医院、望京医院、北京中医院等16个临床教学基地,承担全校学生的临床教学、实习生、实习。学校现有17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拥有中医大师传承工作室6个,3个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拥有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2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40个,北京中医“传承烟花3+3工程”两房一站44间。
描述
建校之初,学校成为新中国第一所接受外国留学生学习中医的高等中医院校,截至目前,已为94个国家和地区培训中医药人才2万余名,并与31个国家和地区的118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1996年与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大学合作设立我国第一个在国外大学独立医学学士学位项目。率先在世界前50名大学中提供中医药本科教育,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开设“中医-生物学”双学士学位教育。与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医学院合作开设首个欧盟认可的中医硕士学位课程。设立我国首个全英文授课的西医学中医博士项目、硕士学位课程,首个英语授课的中医学士学位课程。2019年与国立儿童医院的合作,在美国建设中西医结合的儿科门诊,持续推动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融合发展。
1991年,学校在德国建立北京中医药大学库茨廷中医医院,开创了中国大学在海外设立中医特色医院的先河,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典范。2012年,与日本学校法人兵库医科大学合作设立中医孔子学院,将中医课程纳入现代医学教育体系,实现了文化交流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学校国际化发展不断探索创新,整合医疗、教育、集科研与文化传播于一体的“海外中医中心”,为中医药海外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北方中医方案”,北京中医药大学澳大利亚中医中心相继成立、俄罗斯中医中心、美国中医中心、中德中医中心(奎茨汀),让中医药成为中外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的亮丽名片。俄罗斯中医中心顺利获得俄罗斯联邦医疗机构资质,成为俄罗斯第一家纳入国家医疗保险体系的中医医院。澳大利亚中医中心积极推动西医中医教育,两批中医硕士研究生顺利毕业。美国中医中心瞄准中医特色和医学前沿,围绕癌症、癫痫、儿科疾病、成功举办多场生殖疾病高端学术会议,正在成为中美医学领域学术交流与对话的重要平台。
学校主办国家级学术期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现代中医临床》《中医教育》《中医科学杂志》(英文),是中医药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其中《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连续五次荣获“百种中国优秀学术期刊”称号。进入新时代,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全面建设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而不懈努力!(所有数据截至2019年3月)作为北京中医学院会员,是国务院批准成立最早的中医药高等院校。1960年,被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1996年,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0年,与北京针灸骨伤研究所合并,新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2011年,入选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大学;2017年,中药、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2018年,成为教育部新建中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学校现有3个校区,良乡校区、和平街校区、望京校区。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秉承“勤奋”的办学宗旨、校训“崇德济生”,倡导“人要学习、“传承与创新”理念,坚持“以德育人”的原则、“文化人”宗旨,发扬“追求卓越、“止于最好”的精神,突出特色、强化优势,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的教育基地、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示范基地、中医药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研究基地、重大疾病、疑难杂症防治医疗基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基地、向世界推广中医药的国际交流基地,为人类健康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融合教育、研究、医疗的、融合中医药文化的知名中医药高等院校。
学校现有教职工5233人,专任教师1478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61%.84%,硕士及以上学历占84人.64%,博士生导师346人。学校拥有“中医硕士”6名,“全国名中医”3人,33《京城国医名家》,“973”工程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3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齐黄学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项目负责人7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人,“万人计划”名师1人,“千人计划”青年项目获得者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3人,“长江学者”青年学者1名,国务院第七届纪律检查组成员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中医院校教学名师4人,134名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形成了一支由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国内有影响的中青年教授组成的师资队伍。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从中华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肥沃土壤中汲取营养,将“文化人”理念贯穿于育人工作始终,培养德、智、体、艺、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602人,其中研究生4504人,7536名本科生,562名外国学生。继续教育学生1864人,17,859 名远程教育学生。
学校致力于构建以高层次教育为重点、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有中医、药店、中药、药店、针灸按摩、康复治疗、公共服务管理(健康职业)、药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护理、英语(医学、中医药国际传播)、法学(医疗卫生)12个本科招生专业。
学校是全国中医药院校首批设立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之一,中医、药店、3个中西医结合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4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覆盖1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个一级学科、2个北京市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8个北京市重点学科。
学校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校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参与及完成)、二等奖2名,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8项、二等奖10名。
学校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基地50个。其中,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两个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4个,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实验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1个台湾中医药研究基地,6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 北京市教委工程研究中心,北京6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 北京市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学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承担科技部“973计划”、支持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770余项。中医体质鉴定研究成果作为唯一中医成果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标准》,《中风中医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成为中医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
中医学院、中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针灸推拿学院、管理学院、护理学院、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家学院、国际学院、台港澳中医科、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学院、体育系及其他教学单位。现有北京中医药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国立中医体质与疾病预防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脑疾病研究所等校级研究机构。
学校现有第一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3家直属医院及国医堂中医门诊部。最近几年,学校遵循“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原则,探索合作共建新模式,打造区域标志性优质中医药服务平台,成立第四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医院)、第五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第六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第七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第八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厦门医院)。又一所中日友好医院、广安门医院、西苑医院、望京医院、北京中医院等16个临床教学基地,承担全校学生的临床教学、实习生、实习。学校现有17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拥有中医大师传承工作室6个,3个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拥有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2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40个,北京中医“传承烟花3+3工程”两房一站44间。
建校之初,学校成为新中国第一所接受外国留学生学习中医的高等中医院校,截至目前,已为94个国家和地区培训中医药人才2万余名,并与31个国家和地区的118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1996年与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大学合作设立我国第一个在国外大学独立医学学士学位项目。率先在世界前50名大学中提供中医药本科教育,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开设“中医-生物学”双学士学位教育。与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医学院合作开设首个欧盟认可的中医硕士学位课程。设立我国首个全英文授课的西医学中医博士项目、硕士学位课程,首个英语授课的中医学士学位课程。2019年与国立儿童医院的合作,在美国建设中西医结合的儿科门诊,持续推动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融合发展。
1991年,学校在德国建立北京中医药大学库茨廷中医医院,开创了中国大学在海外设立中医特色医院的先河,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典范。2012年,与日本学校法人兵库医科大学合作设立中医孔子学院,将中医课程纳入现代医学教育体系,实现了文化交流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学校国际化发展不断探索创新,整合医疗、教育、集科研与文化传播于一体的“海外中医中心”,为中医药海外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北方中医方案”,北京中医药大学澳大利亚中医中心相继成立、俄罗斯中医中心、美国中医中心、中德中医中心(奎茨汀),让中医药成为中外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的亮丽名片。俄罗斯中医中心顺利获得俄罗斯联邦医疗机构资质,成为俄罗斯第一家纳入国家医疗保险体系的中医医院。澳大利亚中医中心积极推动西医中医教育,两批中医硕士研究生顺利毕业。美国中医中心瞄准中医特色和医学前沿,围绕癌症、癫痫、儿科疾病、成功举办多场生殖疾病高端学术会议,正在成为中美医学领域学术交流与对话的重要平台。
学校主办国家级学术期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现代中医临床》《中医教育》《中医科学杂志》(英文),是中医药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其中《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连续五次荣获“百种中国优秀学术期刊”称号。
进入新时代,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全面建设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而不懈努力!(所有数据截至2019年3月)由医管局和北京市联合制定。吴建伟 现任学校党委书记,徐安龙校长。学校始建于1956年,前身为北京中医学院,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1993年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2000年与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坚持“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的办学理念,发扬“勤奋学习,校训精神“厚德济学”,致力于传承中医药学术文化,是我国高层次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解决中医药重大科技问题、重大疾病、疑难杂症防治的重要基地,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类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国内外知名教材馆藏、研究、著名的医养结合高等中医院校。学校现有教职工4,422人,专任教师972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64%,73%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博士生导师314人。学校现有“中医硕士”2名,3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973”工程首席科学家4人,国务院纪律评议组成员3人,国家级拔尖人才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89名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形成了一支由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国内有影响的中青年教授组成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9279人,其中本科生6108人,2507名研究生,664名博士生,博士.2%,海外学生占13人.3%。另有3,826名继续教育学生,16,010 名远程教育学生,目前,学校有各类学生29115人。学校现设有基础医学院、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管理学院、护理学院、人文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研究所、国际学院、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学院、台、港、澳中医系等教学机构。学校致力于构建以新世纪高水平教育为重点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有中医、药店、中药、药店、针灸按摩、公共事务管理、商业管理、护理、英语(医学)、法学(医疗卫生)10个本科专业。
学校是全国中医药院校首批设立博士学科点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单位之一,中医、药店、3个中西医结合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药、药店、中西医结合三个一级学科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授权,含4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硕士学位授权点43个。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覆盖1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8个,2个一级学科、2个北京市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8个北京市重点学科,重点学科建设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保持领先地位。
学校现有3所直属附属医院,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0个,3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25所国家级中医学术流派和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东直门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始建于1958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已发展成为集中医疗、中西医结合、教学、集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率先成为国家示范中医医院,北京市首批医保定点医院,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药理基地、民政部“明天计划”脑瘫儿童手术康复定点医院。东方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成立于1999年,已建成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备先进、人才优化、管理科学、一流的医疗水平、中医药的突出特点、服务功能全面的三级甲等医院,是国家级示范中医医院、国家中医脑病中心、国家中医急救中心。第三附属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始建于1964年,是一所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市定点中西医结合医院,第三批国家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单位。学校还拥有37个临床教学基地,承担全校学生的临床教学、实践、实习生工作。
自开学以来,学校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最早接收外国留学生的,已为全球89个国家和地区培训中医药专业人才14000余名,并与27个国家和地区的92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学校拥有国家级学术期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中医教育》杂志,是中医药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
面对高等教育与中医药发展新形势,学校正在加快步伐,主动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定不移走教育创新和内涵发展之路,为建设“特色、高水平、成为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
上述小编整理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有多少本书?对于考生和家长,希望对考生填写申请表有所帮助。如果您对大学和专业有任何不满意,可以下载“蝴蝶志愿者??App”,里面有各个大学的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