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网,一起奋斗一起拼搏。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

>

正文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含义 主要来历是什么

文/崔玉杰2023/9/30 13:15:48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一种测量时间的方法,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第一的,当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时,称为“零天经”,春分。从这里开始,每向前15度就是一个节气,从春分往下,清明、谷雨、立夏等。运转一周后,又将回到春分,今年是回归之年,因此分为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含义 主要来历是什么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及意义介绍

1.立春(2 月 3 日至 5 日):春天开始,意味着一切开始复苏,充满活力。

2.雨(2 月 18 日至 20 日):天气越来越暖和了,更多降雨,春耕准备工作。

3.惊蛰(3月5日至7日):春雷开始响起,一切都苏醒了,动物变得活跃。

4.春分(3 月 20 日至 22 日):春分,杨奇开始升温,春天正式来了。

5.清明节(4月4日至6日):传统节日,又称清明节,旨在纪念祖先和烈士。

6.谷雨(4月19日至21日):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农民开始播种,准备收获果实。

7.初夏(5 月 4 日至 6 日):夏天开始,温度逐渐升高,百花齐放。

8.小满(5月19日至21日):麦子开始长穗了,夏天快到了。

9.满中(6月4日至6日):米、小麦、黄瓜和其他农作物开始成熟,夏季农忙。

10.夏至(6 月 20 日至 22 日):夏天快到了,昼长夜短,杨奇最强。

11.小暑(7 月 6 日至 8 日):古人认为这个时期天气最热,人们开始降温以防中暑。

12.美好的夏天(7 月 22 日至 24 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太阳直接照射在黄道上。

13.立秋(8 月 7 日至 9 日):秋天开始了,季节越来越冷了,精心收获秋季作物。

14.夏季炎热结束(8 月 22 日至 24 日):秋天的前奏,气力开始上升,准备收割庄稼。

15.白露(9月7日至9日):天气凉爽,秋季天气凉爽,萝卜在草地上绽放。

16.秋分(9月22日至24日):中秋,较短的日子,黄昏渐渐暗了。

17 号.寒露(10 月 8 日至 9 日):温度下降,露水开始出现,意味着冬天即将来临。

18.霜降(10 月 23 日至 24 日):寒冷的天气导致一些农作物枯萎,这也是冬天来临的预兆。

19.立冬(11 月 7 日至 8 日):冬天开始了,天气越来越冷了,农民开始加强冬季耕作。

20.小雪(11 月 22 日至 23 日):天气变得严寒,雪花飞舞着,标志着冬天真正的到来。

21.大雪(12月6日至8日):降雪逐渐增多,雪已经积得很深了,冬季开始进入旺季。

22.冬至(12 月 21 日至 23 日):冬天来了,白天最短,最长的夜晚。

23.小寒(1 月 5 日至 7 日):严寒持续,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变得越来越困难。

24.大寒(1 月 20 日至 21 日):一年中最冷的节气,重申冬季的深度和严酷。

二十四节气的主要起源

二十四节气出自《淮南子》天文训篇。书中详细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对应日期。

摘录如下:“一天一趟,十五天为一节,乙生二十四变...豆枝子,冬至,加十五日以示桂,然后有轻微的寒冷...所以说从冬至四十六天开始就是春天,阳气冰冻又融化……距离立夏还有四十六天,风大……所以说四十六天就立秋了,凉风来了...所以说四十六天就立冬了,小草和树木都会死去,添加十五天手指。”

也就是说,当时考虑的是十五天的期限,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从北斗七星指向“子”方向开始计算的,今天是冬至,每十五天加到下一个节气,冬至前四十六天,立春,等等。

早在尧舜时期,人们利用节气来确定时间。《尚书》记载:“在尧的时候,冬至是在胡,墙上春天的开始,春分在昴宿星团,东京初夏,夏至星辰,初秋在镇,秋分的房间里,初冬之战。”

农业文明时期,关于天气的人们、季节需求非常迫切。

所以,我国自古就有专职官员负责天文历法,他们用桂、测量太阳阴影的表,确定节气,指导农业生产。

据说,公元前104年,天文官员编纂了《太初历》。明末清初;“三大儒”;顾炎武,其中之一:“超过三代人,天文学大家都知道。”并引用《诗经》中的“七月流火”、“屋内三星”、“月终去”来表达不同人对天文的看法。

© 百分网 17180.cn | 吉ICP备2022003481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