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之前,一篇关于教师招聘采用聘任制度,导致应聘者寥寥无几的文章,于是,部分岗位不得不取消或裁减的消息引发了舆论的热议。小编整理了具体内容,我们一起来看看。

公立中小学取消教师编制是否可行
事情的起因是,四月,厦门市翔安区公开招聘骨干教师,其规定,“本次聘任的教师按照事业单位聘任制度管理。受雇人员的工资和福利、社会保险、职业年金、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住房货币化补贴等参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按照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相同标准执行。”
然而,十多天后,厦门翔安区教育局印发关于公开招聘骨干教师部分岗位取消、裁减的通知(2024年4月),解释称,“通过资格初审的人数与拟聘人员的比例未达到3”:1 个,原则上应减少该职位的招聘人数或取消该职位的招聘。”。因此,本次11个岗位的招聘取消,招聘减少6个职位。
一阵子,“公办中小学无招聘教师编制”话题引发讨论。很多网友都担心,“教师的工作收入更少,生活却更美好,铁饭碗一旦打破,成为临时工,这将导致申请人数量大幅减少,优质教师流失。”
为什么要实施教师编制管理改革?多篇研究论文指出,最近几年,城市化驱动、计划生育政策调整、新课程实施等因素的影响,城市中小学普遍面临师资全面短缺的问题。义务教育教师的编制和配置难以适应适龄人口变化带来的教师需求变化,存在“缺人”、“人多人少”、“人多缺人”、“人手空缺”等供需不匹配的情况。
公立中小学取消教师编制是否可行?研究论文解释,实施教师岗位外包管理可能面临教师法律地位与管理“双轨制”的风险,取消人员编制管理,实行合同制,可能导致中小学师资队伍不稳定的风险。
研究人员建议,面对人口变化新形势,应建立多维度灵活的报批标准,创新挖潜振兴编制管理体系,完善跨层级、跨地区编制转移机制;探索建立公办中小学在职教师和下岗教师“双轨制”,实行同工同酬等。
为什么要实施教师编制管理改革
2022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通知,其中指出,优化师资队伍配备和配置。切实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挖潜创新加强中小学师资队伍管理的有关政策精神,总量内利用好现有营业场所资源,按标准及时审批人员编制,优先满足中小学教育发展需求。各地要坚持创新管理,综合需求变化,加强人员编制动态调整,不断提高使用效率。
中国教育科学院教育财政研究所所长、去年年底,王健研究员发表论文《公办中小学编外教师模式与编制管理改革政策探讨——基于成都市双流区改革经验的分析》(以下简称《公办中小学编外教师模式探讨》)。
其中指出,当前编外教师问题的管理与解决,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目标诉求和政策路径:
首先是否认编外教师存在的合理合法性,倡导禁令,工作重点是确保编外教师“零”存在,不出现解聘问题;
二是承认编外教师存在的客观现实,标准化管理倡导者,工作重点不再是清理,但如何将其纳入标准化、制度化、平等管理;
三是取消教师职业编制管理办法,倡导全体教师实行聘任制度,创建按需职位发布、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合同管理、同工同酬人事制度。
可预见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计划生育政策调整、新课程改革持续推进解决大班额工作,公办中小学师资供给日益难以满足旺盛的扩容需求,教师编制制度改革创新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