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是双一流大学,这也是全国首批招生,所以我们认为北京化工大学是一所大学。(笔记:2019年以来,北京一批本科生、两个批次合并为本科批次)
“几本书”是一个相对于当时中国高等教育水平而言的概念。教育部门未将北京化工大学列为一二,文凭上只有本科和专科学历,这只是民间说法,几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始建于1958年,前身为北京化工学院,是新中国创办的一所以“培养前沿科学发展所需的高级化学工程人才”为目的的高水平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北京化工大学担负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前瞻性科学研究和原创高科技开发的使命。
经过60多年的建设,北京化工大学,已发展成为坚实的科学基础,工程实力雄厚,管理、经济学、法律、文学、教育学、哲学、医学等学科特色鲜明的多科性重点大学,从本科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形成、博士生、博士后流动站、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现在,学校共有17个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5500余人,研究生8600余人(其中博士1400余人),一致、夜大继续教育学生2200余人,350名具有学历的外国学生。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员工27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14人(其中中科院外籍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双聘院士6人),国外院士5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名,12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青年学者5名,25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57名青年人才,“973”首席科学家8人次,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9人,5名“全国高中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9名,全国模范教师1名,13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名“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8名“中国青年科学技术奖”获得者,5名“首都科技领军人才”获得者,37名“北京市高中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北京市高校优秀本科教学管理人才3名,3个北京高校优秀本科教学团队,教育部跨(新)世纪杰出人才65人。
学校学科实力稳步增强。聚焦“四个方面”,着力构建“强产业、厚科学、兴文化、重交叉”的学科体系。第五轮国家学科评估A类学科取得重大突破。化学、材料科学两个学科进入ESI前1‰,工程、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环境生态学、计算机科学、农学5个学科进入ESI前1%。化学工程与技术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学校现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二级学科硕士学位1个,1个博士学位授权类别,11个硕士学位授权类别;一级国家重点学科1个(涵盖5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涵盖14个二级学科),北京市交叉学科重点学科2个,3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63个本科专业(含第二学士学位专业),8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2个国家一级专业施工工地,14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 北京大学“重点建设一流专业”,北京19个一级专业工地,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3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6个,9个专业获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4个省份、部级重点实验室,16个省份、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级社科基地1个。8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校教学改革成果不断显现。拥有国家级教学基地2个,国家素质教育基地1个,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1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高校实践教育创新创业基地,5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7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级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1个北京市级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15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全国优秀视频公开课2期,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金课”,国家级精品在线公开课4门,6门国家一流线下课程,2门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国家课程思想政治示范课3门,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特等奖1项,本科院校化工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竞赛一等奖2项,37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北京17门优质本科课程,1个北京市级虚拟仿真“金课”,北京课程7门思想政治示范课,2北京高校教书育人“最美课堂”,5门教育部双语示范课程;教育部发行的普通高等教育优质教材1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规划教材14部,北京10本优秀高等教育教材,16套北京市高等教育优质本科教材及课件;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9名,北京市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 42 名、二等奖53名;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1个。
学校科研快速发展。承担重大项目、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自2001年起,学校有32项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项,获批化学工业领域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4个,6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大量科研成果发表于Nature、发表于Science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各类科研成果应用于国家前沿科技领域。2022年学校科技经费将突破10亿元,获得国内专利授权622项,15项国外专利。
学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增强。学校抓住产学研一体化等重要发展战略机遇,不断增强“四个服务”能力,引领企业转型升级,更好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首都“四个中心”建设作出贡献。学校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市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第四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拥有科技行业和教学10余家、与科研紧密结合的科技产业实体,依托学校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经营宗旨,形成了具有北化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在生化方面、日化品、精细化学品、在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已形成系列技术和多种产品。最近几年,结合学校优势、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需要,学校还重点关注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及环渤海等地区,先后成立3个校地合作地方研究院、6个技术转移中心。
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坚持“全球发展”战略,着力完善国际交流合作体制机制,持续优化全球合作网络体系,着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学校和美丽、英国、法律、俄语、德国、澳大利亚、韩国、天、意大利等48个国家(地区)161所大学和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2022年新签(续签)校际合作协议26项,16 位新合作伙伴。拥有3个北京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和3个北京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5个;坚持以引进“高端、高科技、拔尖”人才为重点,31个智力引进项目获科技部国家“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批准;长期在校任职的外籍专家13人;积极促进学生国际交流,与19个国家(地区)60余所大学及机构开展80余个留学项目。继续推进“北华-世界百强大学本科、硕士、博士精英计划”,28名优秀学生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出国攻读博士学位或联合培养博士。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就业。促进全校就业,建立了完善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注重学生全过程就业指导,积极发挥学校在满足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供需方面的作用、在双向选择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25名教师入选教育部“国家万人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历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22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1%,毕业生就业率96%。
今日的北京化工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继续秉承“宏德有知识”、“化学教育天工”、“团结奉献”的校训、努力工作、实践练习、“博学、创新”的华大精神,深入实施“育人为本”、“人才强校”、“全球化发展”、“跨界突破”四大战略,打造更加优秀的“人文北京”、“创新北京”、“开放北京”、“幸福北京”,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中国特色加速、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为北化贡献力量。
上述编辑整理了多少本北京化工大学的书籍?对于考生和家长,希望对考生填写申请表有所帮助。如果您对大学和专业有任何不满意,可以下载“蝴蝶志愿者??App”,里面有各个大学的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