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附的:2022年首都体育学院全国录取分数线
“几本书”是一个相对于当时中国高等教育水平而言的概念。教育部门不区分首都体育学院是一二,文凭上只有本科和专科学历,这只是民间说法,几所大学。

首都体育学院简介
首都体育学院是北京市属高校中唯一一所体育类大学,成立于1956年,前身为北京体育运动学校,1960年,重建为北京体育师范学院,2000年更名为首都体育学院。学校建校已有60多年历史,为国家和北京培养了10万余名高水平体育人才,是北京市属高校分类发展政策支持的“高水平特色大学”,软科《中国体育大学排行榜》排名,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三。2021 年 6 月,依托首都体育学院建设“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获国际奥委会、中央办公厅批准,成为世界上第三所由国家政府设立的国际奥林匹克学院,2022 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首个文化遗产。
学校有蓟门校区、三个校区:知春路校区、凤凰岭校区,占地面积380亩。有大学体育馆、游泳池、田径馆、包括滑冰馆在内的14个体育馆,共6个.30000平方米;拥有身体医学与工程精密组学实验室、运动心理学与脑科学创新中心、心肺功能与运动康复实验室、运动生物力学实验室、运动营养与恢复实验室、体育人工智能实验室、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实验室、运动机能服装研究中心、5G+4K超高清演播室中心等1.4万平方米集中教学科研平台,各类实验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33亿元,为人才培养提供优良的教学、科研训练条件。
学校拥有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隶属体育训练学院、运动科学与健康学院、武术表演学院、休闲与社会体育学院、管理与传播学院、雪上运动学院、继续教育、国际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9个教学单位,体育人工智能研究院、运动医学融合创新中心等2个直属研究机构,各类学生总数5000余人,其中,本科生约3,400人,博士、约900名研究生,成人学位教育学生、附属体校学生、约780名外国学生。
学校学科综合实力位居国内同类大学(学科)前列。拥有体育、心理学两个一级学科,其中体育学为北京高校优势学科,连续三年位列“中国最佳学科排行榜”全国前10%。学校设立“青少年体能训练”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博士后工作站1个,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体育教育和训练、体育人文与社会学、体育人文科学等3个学科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学校专业布局特色鲜明。共开设15个本科专业,在,体育、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经济与管理、体育人文科学、休闲运动、新闻学、舞蹈表演等9个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体育、运动训练等2个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运动康复、体力训练、公共事务管理等3个专业位居北京市一流专业。除了体育旅游、冰上运动、新增电子竞技、管理等3个专业,其余12个专业全部入选国家“双万计划”,跻身软科学全国一流本科专业精准度排名,全国体校排名第一。
学校深耕人才培养内涵建设。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国家规划教材20部,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部教材荣获第一批国家级教材奖。最近几年,学校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是教育部首批建设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高校之一,市级成果或奖励60余项,其中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6项,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示范课、教学名师及团队8项,北京市优秀本科教育团队3个,北京市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15个、15门优质课程、优质教材、课件15件,北京市教育信息化集成应用示范基地1个。学生新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0余项,参加省级以上比赛609项,24次在国际及亚洲重大比赛中获得第一名,1006人荣获全国大赛第一名,多名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大赛、在“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在,教职工总数554人,专任教师386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189人,拥有硕士学位、364 博士,博士生导师37名,116名硕士生导师。学校拥有一批教学科研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和高层次专业人才,包括国家海外人才工程专家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全国优秀教师、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21位中国冰雪科学家,外国高层次人才资助计划候选人、北京市高技术创新计划入选者、北京市特聘教授项目专家、数十万个项目的市政候选、长城学者、教学(青年)教师、国家体育总局百人计划入选者30人,北京20个创新团队,21名国际运动员、38名国际裁判,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名誉教授、45名客座教授。
学校大力推进体育科技创新。坚守世界体育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运动健康主战场,打造全国首个“体医工融合高科技创新中心”,在竞技体育中、大众健身、学校体育等领域全面布局,为了运动表现、积极的健康和干预机制、检测分析技术研发,聚焦重点难点问题,创造科技创新、工程应用、成果转化、产业推广、学科建设、人才发展、“七位一体”社会服务的国际化高科技创新平台。体育大数据云平台关键技术确定及建设、运动训练中运动生物力学关键技术研究、运动传感网络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北斗精准时空技术在体育场景中的开发与应用、基于精准组学技术的运动与医学融合机理研究及工程转化、运动的心理影响和脑科学研究、主动健康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身体动作训练、运动营养恢复的创新与应用、田径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体育经济与产业创新研究、奥林匹克研究、武术文化国际推广与传播研究、超高清内容制作创新国际传播研究等18个研究方向,进行科学研究、科技突破和成果转移转化应用,着力打造“体、医、工”融合发展创新模式,发挥国家体育科技创新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学校建有国家体育总局运动能力评价与研究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研究基地、运动机能评价与技术分析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京津冀体育健身休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北京体育赛事管理与营销研究基地等17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学校“体育人工智能研究院”、“运动与医疗融合创新中心”分别被认定为北京市高端产业技能提升培训机构。中华预防医学会运动与健康分会、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运动医学分会、中国学生营养健康促进会、体医融合学生健康分会等学术组织挂靠我校。最近几年,学校承担“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冰雪运动推广普及关键技术产品研发与示范”、“冬奥数字博物馆呈现与通信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中国足球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遗产研究助力国家发展战略”等国家社科重大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30余项,其他省部级项目近百项;2项成果获国家级科研奖励,4项成果获省部级科研奖励,已申请或授权专利90余项,实现历史新突破。学校努力创建高水平学术期刊,北京大学主办的《首都体育学院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概览》来源期刊、“全国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期刊”。
学校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科技助力建设“体育强国”。围绕竞技体育水平提升开展科研和训练服务保障,累计帮助国家队夺得79届世锦赛和奥运会冠军、亚军 39 项。东京奥运会周期,学校两名教授入选国家体育总局备战技术支撑专家组,负责训练监控和体能训练。多支科研团队、师生进驻国家队,协助射箭、田径、蹦床等项目获得18枚奖牌。北京冬奥周期,学校“冬奥会”、冬残奥冰雪项目科技服务队”、“身体运动功能训练队”、“心理服务队”全力备战,助力中国花样滑冰双人滑夺得北京冬奥会第9枚金牌,冬季残奥会越野滑雪、冬季两项、轮椅冰壶国家队共获得12金8银11铜。集中全校力量助力北京冬奥会“全项竞赛”。选派优秀教职员工参加高水平裁判选拔和培训,34人入选比赛官方(NTO)名单,多人比赛领先者、裁判长、担任竞赛办公室主任等核心职务。积极承接奥林匹克广播服务(OBS)冬奥会转播培训计划(BTP),43名入选学生参加了在13个场馆转播的活动,比赛期间总服务时长达到9100小时。学校自主研发的越野滑雪裁判辅助系统应用于冬奥会,获得国际雪联高度评价。与多个机构联合,北斗精准时空、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引入冬奥会,依托延庆高山滑雪中心、有舵雪橇和雪橇中心打造奥运科技应用示范区。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备以来,学校共派出科技服务保障队伍、赛事官方团队、冬奥组委工作人员、官方总结报告撰写团队、学生志愿者、比赛期间800多名表演者和工作人员,学校2个集体、4人获得全市表彰。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先生在比赛期间给我校回信,他高度评价我校在服务冬奥和奥林匹克教育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
学校主动融入首都发展大局。发挥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深入参与中小学体育工作,北京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分析中心、北京市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工作组办公室秘??书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等机构设在我校。学校是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改革工程牵头单位,系统实施《中小学体育教学提升行动计划》。以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为核心,打造“调研+示范+推广”一体化推广模式,围绕体育、课外竞赛、奥林匹克教育、冰上运动、户外运动、身体健康、检测与监控、营养促进、智能平台、开展师资队伍等十大板块内容研究、飞行员、推广,现在,举办师资培训千余场,中小学生教学总时数11万小时,开发12门校本课程,举办各类竞赛活动4000余场,观众人数超过16万人,自主研发中小学生生日运动负荷监测系统已在6区试点,首都体育学院滑冰馆开展青训 累计青训人数达3万人。学校主办的《体育》杂志已创刊40余年,始终致力于服务广大中小学体育工作者,体现学校体育改革新趋势、新想法、新主意,沟通、推广体育教学方法、手段和技术,是全国学校体育领域极具影响力的科普期刊,为深化“体教融合”,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创新,为青少年健康发展做出专业贡献。
学校高品质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持续优化国际合作布局,学校成立以来,拉夫堡大学、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南丹麦大学、德国科隆体育学院、新加坡国家基因组研究所、希腊国际奥林匹克学院等港澳台地区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交流合作,在,与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签署全面学术科技合作协议列入第七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成果清单,20余家会员单位加入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体育大学联合发起的“中俄体育院校联盟”,共同促进两国体育高等教育合作和文化交流。学校举办“一带一路”国家大使体育中国论坛,已成为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对外交流品牌活动。学校拥有全球唯一的奥林匹克教育博物馆,入选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和首批国家体育科普基地,累计接待中外参观者和学习者超过10万人次,成为继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基地和向世界展示我国奥林匹克教育成果的窗口。教育部国家汉办汉语国际推广武术训练研究基地在我校成立,持续打造以“武术与舞蹈融合”为特色的海外巡演品牌,打造了一批优质节目,已赴30多个国家进行100余场演出交流,观众超过10万人次,在海外引起热烈反响,成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走向世界的靓丽名片。还,亚洲大学体育联合会教育发展中心、教育部学生体育协会对外交流培训中心、北京“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等一批优质教育资源落户我校,为师生提供丰富的国际交流平台。
立德培育人的坚实基础,正直创新再出发。2022 年 9 月,首都体育学院第三次党代表大会胜利召开,面向未来,学校确定了“建设中华体育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融为一体的世界一流体育大学”的总体目标,定义了“高水平、小而精、全球化、服务导向,确定了“体、医、工”融合创新特色、发展的办学思路,突出“体育”、奥林匹克教育、体育人工智能、运动与医学的融合、文化与新闻、“冰雪运动”六大办学特色,全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推动国际奥林匹克研究的国家队、实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的主力军、体育科技创新先锋。
上述小编整理的首都体育学院有多少本书?对于考生和家长,希望对考生填写申请表有所帮助。如果您对大学和专业有任何不满意,可以下载“蝴蝶志愿者??App”,里面有各个大学的详细信息。